华厦红木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红木家具

红木家具

黄骅烈士牺牲地遗址修建始末

华厦红木网2024-02-02红木家具红木粉糖
黄骅红木居,红木粉糖,襄阳红木,距离黄骅市区东南40华里的羊二庄镇大赵村,在年前,黄骅、陆成道、崔光华、陈云彪、董兴根等八名烈士牺牲于此。19年4月18日,大赵村惨案遗址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年

黄骅烈士牺牲地遗址修建始末

  距离黄骅市区东南40华里的羊二庄镇大赵村,在年前,黄骅、陆成道、崔光华、陈云彪、董兴根等八名烈士牺牲于此。

  19年4月18日,大赵村惨案遗址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年,大赵村进行了红木能晒吗次修缮;2002年,大赵村遗址被沧州市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8月,黄骅市委、市决定对遗址再次修复,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至2007年6月30日,惨案遗址修复工程正式落成,时值黄骅烈士牺牲周年,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2009年11月3日,电影《黄骅红木居》在大赵村开机,黄骅烈士纪念碑廊对外开放。

  “那个年代,汽车还是稀罕物。每逢清明,村子里会来很多汽车,有德州的、上海的、济南的、北京的……还有的。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到这儿,是缅怀他们的战友黄骅烈士。”今年岁并在大赵村当了27年的村支书的孙长周说。

  保护遗址,是这位老支书人生的一种坚守,也是全村人共同的意愿。40多年的光景,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村子里的房子也几经翻盖,换了天地。惟独那处三进三出的小院还是从前的样子:青砖砌筑的房基,砖墙基设芦苇隔碱层,上部墙体为土坯砌筑,外表抹麦秸垛泥,屋顶为芦苇苫顶,木制门窗。它们默默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先烈曾经的故事。

  19年,全国第二次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拉开了序幕。当时黄骅市党史办的高宪桥来到大赵村,对当年惨案知情者进行采访,征集资料。据高宪桥回忆,那时,东面的一间也就是黄骅烈士牺牲的那间屋子,成为村支部的办公场所,黄骅等同志开会时用的桌子和四把椅子,被特意摆放到一角;西面的一间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做学堂,延续至上世纪年代。高宪桥说:“当年我采访了很多当事人,尽管惨案过去40多年了,老人们说到动情处常常老泪纵横。老人们对烈士的感情,超出我们的想象。”亲历惨案的老人孙丙淮,事发时14岁,是儿童团长。当连续的枪声响起后,他快速跑进自家的院子,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8个人倒在了地上。多少年来,来自全国的各大媒体多次到大赵村采访这位老人,可对那段惨痛的记忆,老人不愿提及,也不忍回忆。

  时间一天天过去,烈士们当年牺牲的那几间土坯房抵不住岁月侵蚀,几近坍塌,重新修建迫在眉睫。-红木城位置9年的春天,惨案遗址迎来了小红木杉树次修缮。

  孙长周是当年主持修缮的带头人。他在本村找来建筑工,叮嘱大伙:“这房得扒了重新盖,但得按着原来的模样盖,房子里的门、椽子、过木、檩条、门、青砖……仍然保留使用,限度地维持原貌。扒完房后的一部分青砖由于破损不能再用,为了维持原貌,在那个条件困难的年代,村支部专门差人到沧州去购买了一模一样的青砖……”当年县支援了一批平价木材重建遗址。全村老少都自发地行动起来,不管缺啥,只要户家有的,都无偿往这儿送,这家出点苇子,那家出点麦秸……一个多月后,烈士牺牲遗址按原貌建了起来,总共耗资几千元。因为是土房,每年雨季来临,大赵村村支部都要专门找人对房子进行防雨修缮。

  在这期间,黄骅县委、县邀请曾在一一五师战斗过的元帅为黄骅烈士题词。这项任务落到了高宪桥身上,他斟字酌句,用最精炼的语言,将黄骅烈士的情况一一说明。信虽然仅有二三百字,却凝聚着黄骅人对烈士的炽热情感。大概过了十多天,党史办收到了元帅的回信。一张白色的稿纸上用钢笔竖写着“黄骅烈士永垂不朽-黄骅红木居。”后来,由黄骅县文化馆联系,将题词镌刻成纪念碑,立于遗址门口。

  19年6月30日,在黄骅烈士牺牲周年之际,黄骅县委、县在新修复的遗址举行“纪念黄骅同志牺牲四十五周年大会”并为刻有元帅题词的纪念碑揭碑。激动人心的这一刻,对大赵村村民是无比光荣而神圣的。

  时值“七一”建党节日,张洪义带领镇机关干部到大赵村遗址祭奠烈士英魂。没想到一进村,全是坑洼不平的土路,一路颠簸。到达惨案遗址,只见柴禾垛、垃圾堆、牲口、马车……周围环境杂乱不堪。大赵村两委班子成员早在遗址门口等待,村主任孙树军向张洪义提了一个要求:“书记,这房距离上次修都20年了,有点坚持不住了,镇能给批300元钱吗?”张洪义心里一时五味杂陈,拷问着自己:我们这个城市叫了几十年的“黄骅”,而黄骅烈士的牺牲遗址竟如此破落。大赵村几百口村民几十年来保护着遗址,而村子里却只有一口土井,连一条公路都没有……

  “300块钱,我不给了,你做好准备,我去市里申请,咱们重新大修。”张洪义一字一句地说出这些话,心里也暗暗下了决心。

  这一年,黄骅市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日益受到上级领导和国内外客商的热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需要黄骅精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需要黄骅精神。当张洪义向黄骅市委、市提出重建大赵村惨案遗址的想法时,得到了黄骅市委、市的大力支持。

  工程资金量大,一个乡镇的力量是有限的。2006年8月18日,羊二庄镇党委面向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及黄骅籍名人、领导,发出了捐赠倡议,全市上下积极响应。市委、市先后共拨款20万元,从个人到各科局、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从几百元到几万元,自愿捐款。黄骅市交通局义务修路,电力局义务重新架起线路……走访、规划设计同步进行,抢工期、保质量,再建工程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建设过程中,羊二庄镇专门成立了遗址修复小组并召开了20多次协调会,市领导郭建英、边老刚、谢荣珂等多次到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听取工作安排,现场办公。2006年9月10目,遗址附近地表清理工作开始,许多村民都自发地加入义务工中,附近所涉及的四五十户人家,没有发生过一次纠纷。

  2006年10月29日,遗址再建正式动工。2007年6月27日,古稀老人王新华十五载苦苦寻亲终得梦圆,黄骅烈士惟一在世的小女儿黄鲁彬奔波数千里来到这里,寻找父亲足迹……2007年6月28日,惨案遗址纪念广场建设完毕,当年为黄骅烈士的题词纪念碑被迁移到新建的纪念广场上,与矗立的雕像、环绕的浮雕相互对应,广场周围又增植了棵柳树和8棵塔松。棵柳树象征着黄骅烈士牺牲时定格的青春,8棵塔松象征着惨案中8名烈士的风骨千古长存……

  时任羊二庄镇副书记的刘金鹏,是当时修缮遗址的现场负责人。他回忆说,修复烈士遗址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同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到北京、济南等地的烈士公墓实地考察,并奔赴黄骅烈士的家乡湖北阳新县进行走访。当地的百姓们特别热情,争相讲起黄骅烈士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建设期间,为了限度地还原遗址的历史风貌,对遗址的外观、墙面、门窗的做旧……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建筑方、修缮小组及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都几经论证,丝毫不敢马虎。为了准确获得关于遗址文物的信息,工作小组多方查询党史资料、走访当年的知情者。

  为了找到并还原当年运送黄骅烈士遗体的马车,在任焕章老人家找到了保存的那辆。但由于年代久远,马车缺了一对车轱辘与榆木轴。大家几经周折,最后在海兴曹庄子的古董商手里,买来两个相匹配的车轱辘,又找来一位老木匠,给马车做了一个合适的木轴,装好了轱辘,还征集来当年的老木箱、炕桌,等等。

  2007年6月29日,惨案遗址正式建成,并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大赵村惨案遗址总投资万元,占地面积00平方米,建筑面积5平方米,分为南北两院,南院正房面扩5间,依据黄骅等烈士牺牲时的原景设计陈列,正房南侧、东侧、西侧分别建有厢房:北院面扩5间,陈列革命战争年代在黄骅地域牺牲的烈士资料,同时,在原遗址东侧新建纪念馆,用于全市的爱国教育活动。

  2009年11月3日,电影《黄骅红木居》在大赵村惨案遗址进行了开机仪式。当时拍电影用的新海县村落分布图、墙上泛黄的年画、信封袋等物件,在大赵村村支部的要求下,留在了遗址。

  2007年,为了配合大赵村遗址建设,丰富教育基地内容,黄骅市委、市决定在东院内东西墙建碑林和文化墙,以祭奠烈士英魂,缅怀英雄伟业。

  2007年8月中旬,由文体局起草碑廊建设方案。9月6日下午,由宣传部、文体局牵头,组织召开了建设座谈会,邀请了魏登瑞、赵芳元、刘永才、董连猛、田立坤、王新华等十几位老同志参加研讨会,对建设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最终确定了修建方案。在院东墙建碑廊,碑的大小样式根据内容确定,碑的尺寸统一,碑的颜色为黑色,碑文为灰色;碑的放置采用先垒墙留窝、再镶碑的方法;邀请解放前曾在黄骅工作过并为黄骅的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老领导书写碑文:邀请黄骅籍在任的一些领导及知名人士为黄骅题词……

  2008年4月,黄骅市专门成立了征集资料小组,由宣传部一名领导任组长、文体局一名领导任副组长带队征集。20日,黄骅市委、市发出约稿函。

  为了提高征集工作效率,小组成员分成两路行动:北京、宁夏、西安为一路;上海、青岛、济南为一路。时任黄骅市文体局副局长、征集小组的副组长的陈树德,和党史办的滕长生为一组。一次,他们去银川找刘宝俊和张树金,当时只知道老人曾在支队,现居住在银川市,其他一无所知。凭着这仅有的线索,他们一路走,一路问,当地的民政局、武装部、老干部局、老同志的原单位……一一查询,直到两天后,经过年龄、职业、体貌特征等多方面的核实才确定了老人的具体联系方式,也深深感受到老同志那种高尚的革命情操。

  叶尚志,19年任新海县委书记,离休前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当时叶尚志老人已近九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谈话间老人的情绪十分激动。老伴和女儿担心他太过激动,身体不适,几次打断老人。可老人每次都摆手示意:“我没事,看到家乡人,我打心眼里高兴!”兴之所至,老人提笔写下19年重返故地新海触景生情、痛忆往事的一首诗:

  席华亭,黄骅同志在任期间,曾在海防大队任职。当时已逾八旬,长期卧病在床,表达能力也已基本丧失。知道家乡来了客人,他让家人搀扶着,从床上坐起来热情迎接。了解一行人的来意后,老人颤抖的双手已经不能再写毛笔字,但他仍拿起一支钢笔执意书写……

  至今,小组成员陈庆亮,仍然精心珍藏着所有碑文的原件。其中有一封特殊的来信。写信的老同志叫吴庆云,解放前曾任支队指导员,离休前任陕西省政协副,现居西安。信里还夹着两幅一模一样的题词:“黄土一抔埋忠骨,江山万里吊英灵。”信上说:“今寄来拙作两幅,请择优选择。如有需要,可再重写。”

  碑文征集工作从2008年4月份开始,工作人员奔赴北京、西安、兰州、宁夏、上海、包头等7个省市,向黄骅烈士生前战友、曾经在黄骅工作过的老领导以及黄骅籍领导、知名人士征集碑文20余幅。2009年5月碑林开始建设,最终甄选了11幅镌刻成碑文,置于碑廊东墙。与之呼应的西墙上,是两块再现“军民鱼水情”的线雕和一块展现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浮雕。碑林于2009年底竣工,并于11月3日举行了揭碑仪式,正式对外开放。

  在这些镌刻的文字里,我们仍然可以触摸到这方热土的沧桑历史。让世世代代永远牢记烈士的英名和伟业,让烈士的遗志永远激励我们永远奋勇前进!

很赞哦!